不闻不问的近义词有:不理不睬,不问不闻,充耳不闻,漠不关心,置若罔闻,蔽聪塞明,装聋作哑,不闻不问[bù wén bù wèn]的解释: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出自: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1 不理不睬 】
【拼音】
bù lǐ bù cǎi
【解释】
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 2 不问不闻 】
【拼音】
bù wèn bù wén
【解释】
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3 充耳不闻 】
【拼音】
chōng ěr bù wén
【解释】
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出处】
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 4 漠不关心 】
【拼音】
mò bù guān xīn
【解释】
漠:冷淡;冷漠。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
【出处】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 5 置若罔闻 】
【拼音】
zhì ruò wǎng wén
【解释】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 6 蔽聪塞明 】
【拼音】
bì cōnɡ sè mínɡ
【解释】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 7 装聋作哑 】
【拼音】
zhuāng lóng zuò yǎ
【解释】
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出处】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不甘寂寞 偷寒送暖 察三访四 明知故问 有求必应 满腔热忱 耳听八方 访贫问苦 问寒问暖 问长问短
不 闻 不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