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体 【出处】唐·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痕都斯坦玉盘椀,其薄如纸,而制甚佳,规矩凹凸,通体毫发不差。” 【释义】全身;整个物体。
【拼音读音】
[tōng tǐ]
【汉字注音】
ㄊㄨㄥ ㄊㄧˇ
【简繁字形】
通體
【是否常用】
是
[whole body] 物体全部;全身
通体湿透
全身。 唐.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
事物的全部,整体。 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日欢游无限好〉词:「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合为一体。 《淮南子.本经》:「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全篇文辞的体裁。 《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通字的详细解释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体字的详细解释
交通普通通知通信流通通常沟通通讯通道通报开通通用畅通通俗通车三通普通话通往通知书一通
身体具体体现集体体系体制体育全体整体主体团体媒体总体个体体会群体体验人体一体载体
古人把重庆之夜描绘得是那么通体透明,也许重庆之夜早在清代就相当有名气了,山水之城,大气磅礴,秀丽柔媚,有山之傲骨,有水之灵性,加之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这就是重庆之夜的灵韵。
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分不开的。霭理士
月光,有让人感到通体的透明的神奇魔力,会感觉到月光在每一血管里发光。在月光下,可以让人的心灵平静,弥补心灵的空缺。
一幢幢车间大楼,灯火辉煌:通体明亮。
流淌着的河水在秋天通体泛红,好像一头巨蟒吐出的信子。
小蛇在杂草从中舞蹈,通体碧透,晶莹的双眸射出冷冷的光。无疑,那妖冶的舞姿是种让人无法抵御的诱惑,像极了荒原上一朵怒放的**花,爱上它,便是致命的伤。
那块白玉通体晶莹,雕琢细致,好似是女娲补天用的神石,玲珑剔透;又仿佛是少女羊脂般细腻的皮肤,温润圆滑。
该器高35厘米,底径11厘米,通体施青釉,胎灰白色,器肩饰山形纹,器胸部莲花纹在水泼纹的簇拥下,大有清水出芙蓉的意蕴.
南通体育场大跨度钢结构拱架坐落在大直径拱脚环梁上。
* 通体的读音是:tōng tǐ,通体的意思:通体 【出处】唐·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痕都斯坦玉盘椀,其薄如纸,而制甚佳,规矩凹凸,通体毫发不差。” 【释义】全身;整个物体。
本文链接:http://www.tadn.cn/hycd/174071912117666.html
上一篇:情歌
下一篇: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