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的反义词有:变脸变色,变颜变色,大惊失色,屁滚尿流,惊惶万状,惊惶失措,毛骨耸然,脸红耳热,脸红耳赤,谈虎色变,面如土色,面红耳赤,面不改色[miàn bù gǎi sè]的解释: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出自: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1 变脸变色 】
【拼音】
biàn liǎn biàn sè
【解释】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出处】
《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听,就变脸变色地发起脾气来。”
【 2 变颜变色 】
【拼音】
biàn yán biàn sè
【解释】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出处】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 3 大惊失色 】
【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 4 屁滚尿流 】
【拼音】
pì gǔn niào liú
【解释】
形容极度恐惧、惊惶;失去自禁。有时也形容忙得不可开交。
【出处】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你要问俺名姓,若说出来,直唬得你屁滚尿流。”
【 5 惊惶万状 】
【拼音】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
【解释】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 6 惊惶失措 】
【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7 毛骨耸然 】
【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解释】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 8 脸红耳热 】
【拼音】
liǎn hóng ěr rè
【解释】
见“脸红耳赤”。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 9 脸红耳赤 】
【拼音】
liǎn hóng ěr chì
【解释】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
【出处】
萧殷《桃子又熟了》:“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 10 谈虎色变 】
【拼音】
tán hǔ sè biàn
【解释】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出处】
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 11 面如土色 】
【拼音】
miàn rú tǔ sè
【解释】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出处】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12 面红耳赤 】
【拼音】
miàn hóng ěr chì
【解释】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不露声色 惊惶失措 神色自若 面不改容
面 不 改 色
本文链接:http://www.tadn.cn/fyc/174133348925914.html
上一篇:任重道远的反义词
下一篇:施行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