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理得的反义词有:七上八下,做贼心虚,吊胆提心,坐卧不安,如坐针毡,寝食不安,心烦意乱,忐忑不安,忐忑不定,怦然心动,惴惴不安,提心吊胆,方寸已乱,百爪挠心,过意不去,问心有愧,食不甘味,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的解释: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很坦然。安:安静;安然;理:情理;得:适合。出自: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1 七上八下 】
【拼音】
qī shàng bā xià
【解释】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出处】
宋 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 2 做贼心虚 】
【拼音】
zuò zéi xīn xū
【解释】
做贼的人心里虚。比喻做坏事的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 3 吊胆提心 】
【拼音】
diào dǎn tí xīn
【解释】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 4 坐卧不安 】
【拼音】
zuò wò bù ān
【解释】
坐不稳;睡不安。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
《坛经 行由品》:“房中思想,坐卧不安。”
【 5 如坐针毡 】
【拼音】
rú zuò zhēn zhān
【解释】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
《晋书 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 6 寝食不安 】
【拼音】
qǐn shí bù ān
【解释】
睡觉、吃饭都不得安宁。
【出处】
《敦煌变文集 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
【 7 心烦意乱 】
【拼音】
xīn fán yì luàn
【解释】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 8 忐忑不安 】
【拼音】
tǎn tè bù ān
【解释】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出处】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 9 忐忑不定 】
【拼音】
tǎn tè bù dìng
【解释】
同“忐忑不安”。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六回:“济川被他们说得心中忐忑不定。”
【 10 怦然心动 】
【拼音】
pēng rán xīn dòng
【解释】
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出处】
战国 楚 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 11 惴惴不安 】
【拼音】
zhuì zhuì bù ān
【解释】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
《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 12 提心吊胆 】
【拼音】
tí xīn diào dǎn
【解释】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13 方寸已乱 】
【拼音】
fāng cùn yǐ luàn
【解释】
方寸:指心。心绪纷乱。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 14 百爪挠心 】
【拼音】
bǎi zhǎo náo xīn
【解释】
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
【出处】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百爪挠心。”
【 15 过意不去 】
【拼音】
guò yì bù qù
【解释】
心里感到不安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
【 16 问心有愧 】
【拼音】
wèn xīn yǒu kuì
【解释】
愧:惭愧。问问自己觉得有感到惭愧的地方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只是我自己问心有愧,便觉得不好。”
【 17 食不甘味 】
【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解释】
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受之无愧 问心无愧
心 安 理 得
本文链接:http://www.tadn.cn/fyc/174074871724246.html
上一篇:穷山恶水的反义词
下一篇:笼络人心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