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定自若的反义词有:上气不接下气,丧胆亡魂,五色无主,人心惶惶,仓皇失措,仓皇无措,作贼心虚,啼笑皆非,坐卧不宁,坐立不安,张惶失措,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胆俱裂,心荡神移,心荡神迷,心荡神驰,悬心吊胆,惊恐失措,惊恐失色,惊惶失措,惊慌失色,慌张失措,慌里慌张,战栗失箸,手慌脚乱,手慌脚忙,抓耳挠腮,按捺不下,歇斯底里,毛发悚然,毛发悚立,毛发耸然,毛骨悚然,毛骨森竦,毛骨竦然,狼狈不堪,目定口呆,目怔口呆,目睁口呆,目瞪口僵,目瞪口张,目瞪口结,耳红面赤,胆丧魂消,胆寒发竖,胆战心惊,胆破心惊,胆颤心寒,胆颤心惊,顿足搓手,魄散魂飘,魄散魂飞,镇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的解释: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出自: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
【 1 上气不接下气 】
【拼音】
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解释】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 2 丧胆亡魂 】
【拼音】
sàng dǎn wáng hún
【解释】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 3 五色无主 】
【拼音】
wǔ sè wú zhǔ
【解释】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 4 人心惶惶 】
【拼音】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解释】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
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 5 仓皇失措 】
【拼音】
cā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措:措置;安排。指忙乱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魏证蒯通》:“不以事败而遽变前说,要胸中有守而然,异乎仓皇失措,遽变前说者也。”
【 6 仓皇无措 】
【拼音】
cāng huáng wú cuò
【解释】
见“仓皇失措”。
【出处】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泛涨,中流失楫,舟人仓皇无措。”
【 7 作贼心虚 】
【拼音】
zuò zéi xīn xū
【解释】
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出处】
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 8 啼笑皆非 】
【拼音】
tí xiào jiē fēi
【解释】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出处】
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 9 坐卧不宁 】
【拼音】
zuò wò bù níng
【解释】
同“坐卧不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 10 坐立不安 】
【拼音】
zuò lì bù ān
【解释】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 11 张惶失措 】
【拼音】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见“张皇失措”。
【出处】
巴金《秋》十一:“枚张惶失措地往四处看。”
【 12 心惊肉跳 】
【拼音】
xīn jīng ròu tiào
【解释】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
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 13 心神不定 】
【拼音】
xīn shén bù dìng
【解释】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
《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
【 14 心神恍惚 】
【拼音】
xīn shén huǎng hū
【解释】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出处】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1卷:“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
【 15 心胆俱裂 】
【拼音】
xīn dǎn jù liè
【解释】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 16 心荡神移 】
【拼音】
xīn dàng shén yí
【解释】
像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激起强烈情绪,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出处】
张贤亮《青春期》:“一个可能是非常缠绵温馨心荡神移的情感交流过程,被简化成直奔终极目标的繁殖行为。”
【 17 心荡神迷 】
【拼音】
xīn dàng shén mí
【解释】
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
【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阳衍正在心荡神迷,一闻此语,慌忙接过芍药道:'承女郎见爱,何福能消!但未识芳闺何处?'”
【 18 心荡神驰 】
【拼音】
xīn dàng shén chí
【解释】
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那是他精神生活所达到的一个高峰,至今回忆起来,还不禁心荡神驰。”
【 19 悬心吊胆 】
【拼音】
xuán xīn diào dǎn
【解释】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穷谷被虎狼所伤,使为娘的悬心吊胆,废寝忘食。”
【 20 惊恐失措 】
【拼音】
jīng kǒng shī cuò
【解释】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 21 惊恐失色 】
【拼音】
jīng kǒng shī sè
【解释】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22 惊惶失措 】
【拼音】
jīng huáng shī cuò
【解释】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
【出处】
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23 惊慌失色 】
【拼音】
jīng huāng shī sè
【解释】
见“惊惶失色”。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 24 慌张失措 】
【拼音】
huāng zhāng shī cuò
【解释】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 25 慌里慌张 】
【拼音】
huāng lǐ huāng zhāng
【解释】
指焦急不安或精神慌乱
【出处】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画》:“因为伯龙就是那么个一天到晚慌里慌张的人,这个脚朝天的图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26 战栗失箸 】
【拼音】
zhàn lì shī zhù
【解释】
战栗:恐惧的样子;箸:筷子。害怕得连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形容吓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 27 手慌脚乱 】
【拼音】
shǒu huāng jiǎo luàn
【解释】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这些忠义话儿人都会说,只怕事当临头,未免又要手慌脚乱了。”
【 28 手慌脚忙 】
【拼音】
shǒu huāng jiǎo máng
【解释】
形容惊慌不安之状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忙,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 29 抓耳挠腮 】
【拼音】
zhuā ěr náo sāi
【解释】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 30 按捺不下 】
【拼音】
àn nà bù xià
【解释】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 31 歇斯底里 】
【拼音】
xiē sī dǐ lǐ
【解释】
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出处】
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 32 毛发悚然 】
【拼音】
máo fā sǒng rán
【解释】
亦作“毛发耸然”。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
【出处】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
【 33 毛发悚立 】
【拼音】
máo fà sǒng lì
【解释】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 34 毛发耸然 】
【拼音】
máo fā sǒng rán
【解释】
见“毛发悚然”。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 35 毛骨悚然 】
【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36 毛骨森竦 】
【拼音】
máo gǔ sēn sǒng
【解释】
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 37 毛骨竦然 】
【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解释】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出处】
清 李渔《比目鱼 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 38 狼狈不堪 】
【拼音】
láng bèi bù kān
【解释】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出处】
宋 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头目旋晕,几欲僵卧,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 39 目定口呆 】
【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 40 目怔口呆 】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 41 目睁口呆 】
【拼音】
mù zhēng kǒu dāi
【解释】
亦作“目瞪口呆”。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42 目瞪口僵 】
【拼音】
mù dèng kǒu jiāng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郁达夫《迟桂花》:“我那忠厚老实的娘……一听了媒人的这一番说话,目瞪口僵,立刻就滚下了几颗眼泪来。”
【 43 目瞪口张 】
【拼音】
mù dèng kǒu zhāng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 44 目瞪口结 】
【拼音】
mù dèng kǒu jié
【解释】
同“目瞪口呆”。
【出处】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45 耳红面赤 】
【拼音】
ěr hóng miàn chì
【解释】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1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 46 胆丧魂消 】
【拼音】
dǎn sàng hún xiāo
【解释】
同“胆裂魂飞”。
【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
【 47 胆寒发竖 】
【拼音】
dǎn hán fā shù
【解释】
形容恐怖之极。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 48 胆战心惊 】
【拼音】
dǎn zhàn xīn jīng
【解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
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 49 胆破心惊 】
【拼音】
dǎn pò xīn jīng
【解释】
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四回:“猛抬头,人人自胆破心惊!钟声半彻云霄,舞动起多少回鸾翔凤。”
【 50 胆颤心寒 】
【拼音】
dǎn chàn xīn hán
【解释】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 51 胆颤心惊 】
【拼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解释】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 52 顿足搓手 】
【拼音】
dùn zú cuō shǒu
【解释】
着急惋惜的样子。
【出处】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 53 魄散魂飘 】
【拼音】
pò sàn hún piāo
【解释】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出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 54 魄散魂飞 】
【拼音】
pò sàn hún fēi
【解释】
同“魂飞魄散”。
【出处】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举止自若 从容自若 坦然自若 夷然自若 好整以暇 意气自如 故作镇静 神色不惊
镇 定 自 若
本文链接:http://www.tadn.cn/fyc/174074819023231.html
上一篇:六神无主的反义词
下一篇:深厚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