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 (鲁迅著短篇小说)《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写此”,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小说最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风波 (汉语词语)风波是一个词,汉语词汇。 拼音:fēng bō 风浪。比喻纠纷和乱子。 《风波》是1920年鲁迅创作的小说,收录于鲁迅的《呐喊》中。 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
【拼音读音】
[fēng bō]
【汉字注音】
ㄈㄥ ㄅㄛ
【简繁字形】
風波
【是否常用】
是
(1) [wave]∶风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运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变迁
世路风波
惹出风波
(2) [disturbance]∶乱子;纠纷
风波迭起
被风所播荡。 《文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一》:「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比喻人事的变故。 《儒林外史.第八回》:「宦海风波,实难久恋。」 《红楼梦.第九四回》:「头里在这里吃饭的倒先别问去,找不成再惹出些风波来更不好了。」
风字的详细解释
【波】:1.波浪:波纹。随波逐流。2.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前进。最常见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通常也可分为横波和纵波。3.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姓。
波字的详细解释
风云 风浪
风波平地 平地风波 宦海风波
作风风格风险风景党风风力风气风光风貌风雨风采风情东风风向大风不正之风春风风暴风俗台风
波动奔波风波短波波浪波长波澜波涛波音微波波及波澜壮阔碧波电磁波波折微波炉电波波段波光冲击波
我宁愿个人孤独地去经历人世的风波,去尝切生活的苦味,我不要安慰和同情,我却想把安慰和同情给别的人。我已经这样地过了几年,这种生活不定是愉快的,但我过得还好。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清旷凉夜月,徘徊孤客舟,渺然风波上,独梦前山秋。
日月闲中过,风波梦里惊,造物无情。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这场盗版风波让他惹上了官司。
对付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波总是分外的汹涌。
经过村委会出面调解,这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 风波的读音是:fēng bō,风波的意思:风波 (鲁迅著短篇小说)《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写此”,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小说最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风波 (汉语词语)风波是一个词,汉语词汇。 拼音:fēng bō 风浪。比喻纠纷和乱子。 《风波》是1920年鲁迅创作的小说,收录于鲁迅的《呐喊》中。 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
本文链接:http://www.tadn.cn/hycd/17406990066722.html
上一篇:天亮
下一篇:吉利